今天是
  • 无障碍服务
    您的位置:首页>检察风采

    从新闻人到检察人的成长

    2022-02-10

    时光荏苒,光阴如梭。一转眼,我在检察机关已经工作七年了。这七年是我受益匪浅的七年。七年里,有欢笑、有泪水,但更多的是成长,一个从新闻人到检察人的成长,与检察事业的成长。

    初入检察“边缘感”

    学习新闻专业的我,初出校园,就成为了锦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名记者,重复着每天采访、出镜、配音和后期剪辑的系列工作,简单而充实。可生活往往充满着机遇与挑战,2013年,我考入盘山县人民检察院,从事监察工作。刚到检察院工作的时候,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问我“你学新闻的,去检察院干什么?专业不对口不会边缘吗?” 她们的问题,我一时无法回答,但是我想,既然选择了,就要认真做好。可是很快在检察机关这种非法学出身的“边缘感”就开始了隐隐作痛,看着同事们在公诉席上的唇枪舌战、审讯室里的斗智斗勇以及备战司法考试时的努力认真,似乎这些都离我很远。再看看“朋友圈”里的那些昔日同窗好友的工作日常又宛若另一个平行的世界,我心底的某个角落开始出现了些许的遗憾和迷茫,我渐渐“忌讳”谈到工作日常。

    检察写作“成就感”

    偶然的机会,我在检察读书会中看到了《检徽之光》和《家园》两本刊物,里面的文章深深打动着我,原来检察官不都是在办案一线时那样匡扶正义、言辞激烈,他们也有文采翩翩,感情细腻的一面。于是我想,不是每个人都要走那条最难的路来证明自己的勇敢,而是要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。工作之余,我开始尝试写宣传稿件、调研文章等,带着忐忑又憧憬的心情,第一次我投稿了三篇文章,然而让我很惊喜的是,这三篇文章均被采用发表了,这让我心底开始有了小小的雀跃。

    此后,我认真分析报纸各个版面的用稿特点,有针对性地写稿。2014年,我共发表17篇文章,其中在盘锦日报盘山县专版发表8篇宣传文章,在检察专刊、《检徽之光》等发表9篇散文。手无寸铁兵百万,力举千钧纸一张,只有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才不会让“边缘感”那么强烈。

    法学之路“顿悟感”

    随着不断的写作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在一次与法律政策研究室佟主任谈心的时候,她语重心长的跟我说“你写的文章固然不错,但是没有几篇文章与检察工作有关,与法律专业知识有关,这才是最大的问题。”一语点醒梦中人,我开始反思,自己为什么总有种边缘感,我想不是因为不在办案岗位,而是因为我对检察工作的理解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来支撑。如果不补齐这个短板,写出的文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,因此就必须再上大学补好法律这一课。

    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,我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第二学位。半工半读,我充分利用休息时间“恶补”。就这样,我从一个法学门外汉,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法学学位。虽说这个学位是自考的,但它凝聚了我的汗水,收获的是我的新状态、新追求,同时也让我今后的检察人生更加充实和自信。

    检察成长“融入感”

    检察工作七年,我逐渐被身边的前辈们,被那些终日里兢兢业业,默默无闻工作着的同志们所打动,同时也让我对检察工作从感性到理性有了全新的认识。基层检察工作并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和轰轰烈烈的故事,更多的是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、默默工作的身影。他们做的事情很平凡、琐碎,但正是这些平凡与琐碎,才推动着检察事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。七年来,我一直从事监察工作,这份工作让我学会了细致、坚韧和责任;让我认识到只要有心,平凡也能创造出引以为荣的价值;也让我明白检察工作无小事,每一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,重要的不在于在哪个岗位,而是你是否勤勉、敬业以及善于学习。俗话说: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而我想说的是:“三百六十岗,岗岗出先进。”

    现在的我不再编织那座叫“边缘感”的牢笼,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检察人一起,笑对每天的日出与日落,不再遇事就空喊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,而是冷静思考对策,潜心感受前行,生活不缺蓝天,我们不缺舞台,我与检察共成长。



    李灵